Linux 6.3 对EXT4文件系统写入性能改进补丁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Linux 6.3 对EXT4文件系统写入性能改进补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EXT4 (第四代扩展文件系统)是 Linux 系统下的日志文件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趋于稳定,但在 Linux 6.3 合并窗口中再获得了一些直接 I/O 性能改进补丁,改进了写入速度。 |
EXT4 (第四代扩展文件系统)是 Linux 系统下的日志文件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趋于稳定,但在 Linux 6.3 合并窗口中再获得了一些直接 I/O 性能改进补丁,改进了写入速度。
补丁来源于华为的工程师 Zhang Yi ,他在最新补丁中调整了 Linux 6.3 的 EXT4 系统,允许多个进程通过共享 inode 锁对预分配块执行直接 I/O 写入,而不需要独占锁。当多个进程不再独占 inode 锁,而是使用共享 inode 锁时,预分配的块会被覆盖,会对写入性能有显著的性能影响。
Zhang Yi 在一块带 NVMe SSD 存储的 Intel Xeon Gold 服务器上使用 FIO 运行了一些多线程写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此更改对于 EXT4 DIO 的写入性能有较大提升:
EXT4 更快的直接 I/O 与 Linux 6.3
除了针对多线程直接 I/O 的这个性能优化之外,Linux 6.3 中围绕 EXT4 的其他工作只有错误修复和清理。通过 EXT4 的 最新 PR 可获得更多详细信息。
Linux文件系统之ext2
一
- 首先对于Linux系统来说,如图所示,系统层级分为用户层、内核层、以及物理设备层、
- 例如C语言中对于文件的写操作,首先C语言本身会设置缓冲区,来提高读写效率。C写函数会调用linux的系统函数接口write(),这是在用户态下。紧接着write()会调用linux系统内核函数进入到内核层进行写入,这个写操作显然是由文件系统来控制的,而内核中依旧还有一个高速缓冲设备来提高读写效率,之后通过设备驱动写入磁盘中,简单来说从调用C读写函数到将数据操作到磁盘上是这样的流程。
二
- 当我们了解了Linux文件系统所处的位置之后,接下来说明一些基本概念
1)扇区:扇区并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一个单位,大小是521Byte
2)块:是一个Linux文件系统的基本单元,大小是4096Byte
3)块组:ext2文件系统是以块组为基本单元
4)Inode:存储文件基本信息(除文件名和文件类型),一个文件对应一个Inode;在ext2文件系统中,大小是128Byte
- 接下来开始解释ext2文件系统,如图所示,ext2采用一下的基本结构来管理数据存储,每一个Block Group为一个基本单元,了解基本单元后就了解了文件系统
Boot Block:启动块,大小是1KB;存储磁盘分区信息和启动信息;PS:一个文件系统只有1份
Super Block:超级块,大小是1块;为了提高系统的健壮性,每一个块组都有一个(ext4采用稀疏拷贝),并且每份内容一致;用来描述整个分区的文件系统信息;
例如块大小、文件系统版本号、上次mount的时间等等
GDT:块组描述符表,大小是多个块,块数不确定;由很多块组描述符组成,整个分区分成多少个块组就对应有多少个块组描述符。
每个块组描述符(Group Descriptor)存储一个块组的描述信息,例如在这个块组中从哪里开始是inode表,从哪里开始是数据块,
空闲的inode和数据块还有多少个等等。和超级块类似,块组描述符表在每个块组的开头也都有一份拷贝,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超级块意外损坏就会丢失整个分区的数据,一旦块组描述符意外损坏就会丢失整个块组的数据,因此它们都有多份拷贝。
通常内核只用到第0个块组中的拷贝,当执行e2fsck检查文件系统一致性时,第0个块组中的超级块和块组描述符表就会拷贝到其它块组
,这样当第0个块组的开头意外损坏时就可以用其它拷贝来恢复,从而减少损失。
Block Bitmap:块位图,原理和Bitmap算法一致(用每位来表示数据);标志每个块的使用情况(0没被使用,1被使用)一个块组中的块是这样利用的:
数据块存储所有文件的数据,比如某个分区的块大 小是1024字节,某个文件是2049字节,那么就需要三个数据块来存,
即使第三个块只存了一个字节也需要 占用一个整块;超级块、块组描述符表、块位图、inode位图、inode表这几部分存储该块组的描述信息。 那么如何知道哪些块已经用来存储文件数据或其它描述信息,哪些块仍然空闲可用呢?
块位图就是用来描述整个块组中哪些块已用哪些块空闲的,它本身占一个块,其中的每个bit代表本块组中的一个块,这个bit为 1表示该块已用,这 个bit为0表示该块空闲可用。
Inode Bitmap:和块位图类似,本身占用一个块;其中每一位表示一个inode是否可用;
Inode Table:存储Inode的表,inode表占多少个块在格式化时就要决定并写入块组描述符中,mke2fs格式化工具的默认策略是
一个块组有多少个8KB就分配多少个inode。
Data Blocks:存储数据
三
- 接下来说明一下Inode结构
如图所示,一个数据指针指针指向一个数据块,后三个多级指针为了拓展数据块
四 文件放入flow
1. 先找GDT,查看InodeTable所在位置
2. 查找Table里未被使用的最小值分配给文件使用,
3. Inode Bitmap对应位置由0置1
4. Inode存放文件信息,更新Table
注:1)文件系统很复杂,以上只是放入文件大致flow,实际系统还有空闲检测、动态分配等
2)文件删除只是将Inode BItma由1置0,更新block bimap 更行GDT,所以文件并没有真正被删除
五 目录结构
一个目录占一个块或多个块,目录块内容如下:
注:1. 符号连接是新建一个记录项,指向次文件记录项
2. 硬链接是新建一个记录项,指向此文件
附:递归列出目录中的文件列表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dirent.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MAX_PATH 1024
/* dirwalk: apply fcn to all files in dir */
void dirwalk(char *dir, void (*fcn)(char *)) {
char name[MAX_PATH];
struct dirent *dp; DIR *dfd;
if ((dfd = opendir(dir)) == NULL) {
fprintf(stderr, "dirwalk: can‘t open %s ", dir);
return;
}
while ((dp = readdir(dfd)) != NULL) {
if (strcmp(dp->d_name, ".") == 0 || strcmp(dp->d_name, "..") == 0)
continue; /* skip self and parent */
if (strlen(dir)+strlen(dp->d_name)+2 > sizeof(name))
fprintf(stderr, "dirwalk: name %s %s too long ", dir, dp->d_name);
else {
sprintf(name, "%s/%s", dir, dp->d_name);
(*fcn)(name);
}
}
closedir(dfd);
}
/* fsize: print the size and name of file "name" */
void fsize(char *name) {
struct stat stbuf;
if (stat(name, &stbuf) == -1) {
fprintf(stderr, "fsize: can‘t access %s ", name);
return;
}
if ((stbuf.st_mode & S_IFMT) == S_IFDIR)
dirwalk(name, fsize);
printf("%8ld %s ", stbuf.st_size, name);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f (argc == 1) /* default: current directory */
fsize(".");
else
while (--argc > 0)
fsize(*++argv);
return 0;
}
以上是关于Linux 6.3 对EXT4文件系统写入性能改进补丁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