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器模式和代理模式的区别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适配器模式和代理模式的区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简介
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英语:adapter pattern)有时候也称包装样式或者包装。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接成用户所期待的。一个适配使得因接口不兼容而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类工作在一起,做法是将类别自己的接口包裹在一个已存在的类中。wiki
代理模式:代理模式的定义: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对象不适合或者不能直接引用另一个对象,而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wiki
2.困惑
设计模式总是通过增加层来进行解耦合,提高扩展性,但是如果我们没法从在这个抽象维度中看出,这个层真正的抽象含义,那么我们很难搞懂一个模式真正的内涵?我就有这个疑问,这两个东东都是增加了一层,但是这一层有什么区别?
3.理解
很明显,适配器模式是因为新旧接口不一致导致出现了客户端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但是,由于旧的接口是不能被完全重构掉的,因为我们还想使用实现了这个接口的一些服务。那么为了使用以前实现旧接口的服务,我们就应该把新的接口转换成旧接口;实现这个转换的类就是抽象意义的转换器;
就比如在java中早期的枚举接口是Enumeration而后定义的枚举接口是Iterator;有很多旧的类实现了enumeration接口 暴露出了一些服务,但是这些服务我们现在想通过传入Iterator接口而不是Enumeration接口来调用,这时就需要一个适配器,那么client就能用这个服务了(服务端只想用Iterator或者只知道这个接口);
相比于适配器的应用场景,代理就不一样了,虽然代理也同样是增加了一层,但是,代理提供的接口和原本的接口是一样的,代理模式的作用是不把实现直接暴露给client,而是通过代理这个层,代理能够做一些处理;

感悟:设计模式学习应该结合场景,脱离了场景就很难明白这些东西,这些层这么写都是在干什么;其实不管是面向对象还是设计模式,最重要的是抽象,理解了它在抽象一个什么场景你才能理解本质;
参考技术A 这是之前我的博客总结的:
proxy,代理模式: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例如:经典的体现在spring
aop切面中,spring中利用了俩种代理类型。
 其实,代理也分为静态和动态,但是我们一般常用动态,因为静态代理秀不起来
adapter,适配器模式:将一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其中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是各种结构型模式的起源,分为三种:类,对象,接口的适配器模式。
结一下三种适配器模式的应用场景:
类的适配器模式:当希望将一个类转换成满足另一个新接口的类时,可以使用类的适配器模式,创建一个新类,继承原有的类,实现新的接口即可。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当希望将一个对象转换成满足另一个新接口的对象时,可以创建一个wrapper类,持有原类的一个实例,在wrapper类的方法中,调用实例的方法就行。
接口的适配器模式:当不希望实现一个接口中所有的方法时,可以创建一个抽象类wrapper,实现所有方法,我们写别的类的时候,继承抽象类即可。
区别:很明显,适配器模式是因为新旧接口不一致导致出现了客户端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但是,由于旧的接口是不能被完全重构掉的,因为我们还想使用实现了这个接口的一些服务。那么为了使用以前实现旧接口的服务,我们就应该把新的接口转换成旧接口。相比于适配器的应用场景,代理就不一样了,虽然代理也同样是增加了一层,但是,代理提供的接口和原本的接口是一样的,代理模式的作用是不把实现直接暴露给client,而是通过代理这个层,代理能够做一些处理。

以上是关于适配器模式和代理模式的区别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模式的秘密-适配器模式和代理模式的区别

适配器和代理模式之间的确切区别是啥?

适配器模式,代理模式,装饰模式区别

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代理模式异同

代理模式、装饰者模式

代理 适配 外观